
你們可能沒有我所以為的堅強,卻也可能沒有你們以為的柔弱。
在你為下一個決定舉棋不定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弄明白那個讓你又愛又怕的羅浮究竟是什麼?
高中生來到這個階段,身邊會有很多「為你好」的聲音出現,很遺憾我不能告訴你,哪些為你好是你真正需要的為你好,有時候人們只是希望你不要做一些冒險的決定或是冒險的事,有時候只是希望你能待在一個能夠被大人看見的地方,有時候只是希望你像大多數的人一樣做大多數人都會做的決定…,走安全的路,過安全的人生。
所謂的安全人生,看起來其實就像安養院照護老人的規範…,在這些規範之下被照料的老人家,可以獲得安全有保障的照護。
才剛要準備大放光采的年紀,怎麼會用照護老人的安全模式來面對接下來的路?
又如果你覺得老人應該是什麼模樣,那麼請你們看看這段介紹芬蘭老人生活的影片,打破你對老人養老的既定觀念http://www.youtube.com/watch?v=tHzNY-uAws8,或是你也可以回想一下我們一起看過的影片「搖滾吧,爺奶!」http://www.youtube.com/watch?v=rcdk7uEKZXM,重新定義正要起跑的年齡和就要停下腳步的年紀,可以做的事和可以做的夢有什麼差別。
這些「為你好」,某種程度上會干擾你的決定,也會造成決定時的困擾,不論如何,這些為你好都必須到事過境遷之後,才能看的出來哪些為你好真的是自己所需要的。
看起來像是一場賭注是不是?其實也不盡然,因為這和你了解多少有關。
所以,你知道羅浮是什麼嗎?
你的恐懼和不安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為你不了解它。
除了自己,誰能幫助你了解這個問題?那些曾經歷過相同歷程的伙伴不正是你最好的諮詢對象?
你寧願花大把時間想像一大籮筐的問題來把自己搞的惶惶不安,卻不願意花時間找已經踏過這段苦澀時期的過來人聊聊?
每個人的客觀環境並不相同,於是我們才會希望各位在決定成為羅浮之前,提出一份羅浮生涯的計畫,這份計畫是要你依據自己的狀態以及高中畢業之後可能的發展,試著去擬定一份完成羅浮進程的計畫,由自己去安排完成的進度時間表,然後與你的副團長或是團長討論之後,成為接下來進入羅浮階段的依據參考。
因此它必須是一份具體可行,而且是依據你個人狀態所設定的一份計畫。
有人一聽到要提交計畫書就感到頭痛不已,你要知道,在一片茫然且又毫無目標的狀態之下航向大海,迷航的過程會讓你更加痛苦。
你們對這個團或是童軍活動的熱愛,讓你想要藉由接下來的羅浮進程得以延續,但光有這樣的熱情還不夠,你必須為接下來的階段做好計畫,然後依照這個計畫一步一步完成,因為到了這個階段,就不再是個時時需要成年服務員叮囑的孩子,而是要為自己也為整個團群擔當起責任的羅浮,也就是半個成年人了。
行義與羅浮不僅僅只是進程的不同,心態上的調整也很必要…,如果用行義的心態去詮釋羅浮的定義,很快你就會因為無趣而感到疲倦,因為你根本就只是換了肩章沒換掉心態。
會想成為羅浮,一定還有你們各自賦予的意義在裡面。
當然,想要的東西一定要靠自己去爭取,如果你其實不是那麼想要,你會被自己先擋下來,而不必等到真正的考驗真的來臨,考慮清楚是好事,但考慮的太多機會也不會等你,如果你連第一步都沒跨出去,其實真的不必再想那之後的事情。
因為根本沒有發生的機會。
景薇霖的同學問她:「都畢業了,為什麼還要回去?」
她回答的很乾脆:「為什麼不回去!?」
是的,畢業之後就沒有必要再回去了,畢業之後就等於和這個學校切斷連繫了,終止了我和這個學校的關係,學校之於我不過就像離開一個待了三年的公司或是租了三年的房子。
偶爾會回來,那是因為念舊,回到這裡找尋一些記憶當中的蛛絲馬跡。
如果畢業之後還常常往這個學校跑,這對大多數人來說確實是個奇怪的現象,也是很難理解的事,更是一個從小到大就套在我們腦袋裡的框架。
當你明白在這個社團裡,你從接受別人服務到開始學習服務他人,然後你要畢業離開學校了,離開前,你發現自己想要為這個社團的延續承擔一些責任,也想要透過服務與奉獻去充實自己的人生,同時伴隨著因為歷鍊而獲得的成長,這時候,畢業後再回到這個學校對你來說就事件「為什麼不」的事了。
明白了嗎?
會不會再回到這裡的差別在於: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