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隊技能競賽落幕,伙伴也分別在部落格上發表了心得和感想,小金剛有句話說的好:「比賽結束了,而自我反省開始了。」如果所謂「開始了」的部份是真正開始的部份,那麼這個比賽最寶貴的結果真的不在輸或是贏,而是在過程當中所感受,在結果之後所體認的經驗。
我們先來談談第一小隊的「逆轉勝」。
是的,是逆轉勝。
在小隊接力競賽前,兩個小隊的分數差距連一分都不到,接力競賽結束,SBT也以不到一秒的差距獲得了總積分的領先,狗仔隊在最後關頭獲勝的關鍵就是在於最後的「小隊介紹簡報」。
不知道SBT或是狗仔隊伙伴,是否知道為什麼我們那麼在意所謂的「小隊精神」究竟是什麼?誠如麵包所問的:「取名為”六隻熊”Six Bear Team的意義在哪裡?」
狗仔隊能夠毫不猶豫地舉出他們的精神所在「探索、積極進取、勇敢、真相…。」
但SBT的成員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卻顯的遲疑,甚至在勉強補充說明然後由我整理歸納出「強壯、獨立、勇敢、不屈不撓」這四個要點時,仍無法獲得一個肯定的答覆。
當下沒有答覆是對的,因為那顯然並非是小隊成員共同討論和認可的結果,假如當下你們毫不猶豫地回答:「是,沒錯。」
那SBT的小隊精神也未免太沒價值了。
如果SBT這個名字是為了讓未來的隊員能夠記住開始成立這個小隊的”六”位伙伴,那麼這六位伙伴就必須對這個小隊有絕對重大的象徵意義,而非僅是為了”紀念”這六位最初的小隊員;也就是說,SBT在這”六”位伙伴的經營之下,成為什麼樣的一個小隊,決定了這「六隻熊」對未來更多「熊」的意義,否則,「Six Bear Team」和「The Bear」又有什麼差別?
總結來說,在狗仔隊身上可以看見他們為這個小隊名注入了「靈魂」,而這個靈魂讓狗仔隊有了鮮明的特色和個性,但SBT的成員還沒能夠為這個小隊注入最重要的小隊精神。
因此,對所有SBT成員來說,應該先確認這個小隊的「特質」究竟是什麼。
這也就是我在簡報時所強調的:「你可以取一個酷炫到不行的隊名,但那畢竟只有一個華麗的空殼,如果沒有小隊精神去豐富它的內在…。」
強韌的生命力,鮮明的特質,凝結的向心力…,這些才是一個小隊最需要傳承下去的精神價值。
不論是狗仔隊或是SBT,都應該要持續去探索「小隊精神」的意義絕非僅是表面上的隊歌、隊呼、隊徽或是隊旗,但要深入探索之前,這些「表面上」的元素,都是形成小隊精神的根本。
當狗仔隊拿出他們設計的圓形圖章,我更加肯定他們對於小隊的定義已經超越了最早對於小隊的定義,而且投入更多的感情。
當你體認到小隊不只是小隊這件事情時,你所投入的感情往往是超過原本所預期的,你為小隊所做的事,也早就被你視為理所當然。
這些事情是在你們定義這次競賽輸贏的同時應該知道的原委。
不是在於技能或是體能,而是更深層次的「態度」。
「輸贏不重要」不應該成為你們對這個比賽的最後註解,如果這個結果無法帶來任何正向的改變,那麼就不該假裝灑脫說聲「輸贏不重要」,不如說:「輸贏不在乎」,因為不在乎,所以事情過就算了,日子繼續過,問題繼續視而不見;因為不在乎,所以讓小隊維持在一盤散沙的消極狀態。
對於「輸第一小隊」這件事,我很欣賞柯博文用一種自我砥礪的心態去面對,甚至是抱著「欣賞對手」的心態去承認自己的不足。
小隊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本來就是一個團隊進步的重要元素,缺一不可;缺乏競爭的團隊部會有向前進的動力;然而惡性競爭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的組織也會面臨潰散。
在管理課程當中,有些人喜歡舉至兩個故事來說明團隊文化這件事情。
第一是惡性競爭的「螃蟹文化」。
釣螃蟹的人都知道,簍子裡放入的螃蟹就算不蓋上蓋子,也不會有螃蟹爬出來;原因再於只要有一隻螃蟹想要往上爬,其他的螃蟹就會攀附在牠身上,這隻螃蟹只能被拉下來…,最後的結果當然就是全部被釣客帶回家下鍋煮成一桌佳餚,沒有一隻能夠逃的出來。
另外一個則是屬於隨時保持戰鬥力的「土虱和魚」的故事。
如果把釣上來的魚放在一起,幾個小時之後這裡面的魚就會奄奄一息,但釣魚老手卻知道在魚簍裡放入一尾土虱,因為土虱有攻擊魚的習性,所以這些魚必須要持續保持跳、躲、閃避的動作能夠避免被攻擊,幾個小時過後,這魚簍裡的魚依然是活蹦亂跳。
長時間維持在安逸、缺乏競爭的組織裡,也是相同的情形。
分析另外一些必須正視的問題,這個問題說的正是大家在初級進程當中反覆背誦的童軍銘言「準備、日行一善、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當中的「準備」。
幾乎所有參賽隊員都是在最後一個星期才開始意識到事情的急迫性,也都是在比賽當天才深切體認到準備的不足。
這種感覺應該不陌生,三個多月前的研習營就體驗過了。
只是成為童軍這一百多天,還是沒能打敗那個跟了自己十多年的壞習慣。
嚴格來說,這是一次距離「差強人意」還有段差距的比賽,但是這裡要談的不是技能純不純熟,而是伙伴們面對這樣攸關小隊榮譽的比賽「之前」所展現出來的態度。
在面對學校所舉辦的大小班級比賽時,不知道伙伴們是不是也用相同的態度去面對?
臨陣磨槍…,或者說是臨時抱佛腳。
在這次的競賽項目當中有一項,是要各位將準備競賽的過程記錄下來,也許這個部份的意義是被忽略的,但這卻是我們最為重視的一環。
是的,「過程」。
從3月5日 那天收到行事曆算起,每個小隊都有二個多月的充分時間去規劃訓練進度,事實上我們的小隊員並沒有這麼做,小隊長或是擔任輔助角色的副小隊長也並未注意到這個意義重大的活動。
花最多時間做的事情就是 ─ 「等待」。
等待被告知,等待被提醒,等待時間消逝,等待機會溜走。
我們在研習營的時候曾經進行一個利用剖半竹片傳球的PA活動,記不記得發生了什麼事?
好不容易球都快傳到終點了,才發現軌道已經在大家一心只注意手裡的那顆球時偏離了原本的位置,到後來還試圖要把球「回轉」到原來的目標,最後還是功敗垂成。
當時一定有人這麼想:「如果當時隊伍裡有人隨時注意到軌道有沒有偏離目標就好了。」
但是當下隊伍裡大家手忙腳亂只關切著球什麼時候傳到自己手裡,以及該怎麼順利傳給下一個人,怎麼會去注意到是不是偏離了「目標」。
我們靜心一想,如果球不能進到目標那個桶子裡,就算過程當中我們都順利把球從手裡傳出去……,「意義何在」?
所以當學期開始,幾乎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成果發表」這件事情上,小隊當中並沒有誰發現這緊接著就要到來的事情,而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並不亞於成果發表。
一個是研習營,一個就是技能競賽。
而這兩件事,我們都充分發揮了臨陣磨槍的精神。
充份準備、自我反省以及即時行動的能力,就是一種「帶的走」的能力,這樣的能力會跟著你到下一個求學環境、社團、職場以及生活圈,如果沒有這些能力,那麼你所學的一切都將在你離開一個地方的時候被遺留在原地。
做事的態度絕對能夠影響做事能力,態度決定高度的意義也在於此。
我們還要不斷沈陷在準備不足→下次要改進→準備不足→下次改進……這樣無止盡的循環當中嗎? 大家都說學校裡有許多人羨慕著身為「童軍」的你們,但我要提醒各位的是,要讓別人羨慕的不是你那一身的令人驕傲的制服,更不是可以做些夠酷的事。
而是可以修練到令人羨慕的「能力」。
這些能力當然不是垂手可得,你必須付出代價和一些所謂的犧牲。
否則就算別人投以羨慕的眼光,又有什麼値得驕傲?
每次活動結束,伙伴們都會覺得自己有學到了些什麼,但是「學」了什麼和「做」了什麼之間,卻是全然不同的東西,如果你無法讓這些「學」到的技能乃至於是生活態度轉化成為實際的行動,那麼這個「學」幾乎是毫無意義可言。
因為你所獲得的「養分」,並沒有真正被吸收,因為真正被吸收的養分,是可以轉化成為「動能」的。
你們被羨慕的,應該就是這種「與眾不同」的能力。
即將成為「學長」或是「學姊」的你們,將要用什麼樣的能力和態度來面對新一代的伙伴?
如何能夠讓他們在看見這些學長姐的表現以後,深深對自己期許著「我也要像學長姐這樣!!」
今天在阿水的部落格看見有關羅浮的自省。
是一種關於「團隊擔當」的自我省思,這很好,如果這樣的自省能夠內化成為「持續」和「行動」的一部份,企鵝村的羅浮群就真的要來到一個新的境界了。
否則安逸這麼久的羅浮,不正像是魚簍裡奄奄一息的魚嗎?
來尾土虱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