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完成那一刻的掌聲,不會是因為「我」成功了,而是因為「我們成功了」。


其實就算沒有成功又如何?在嚐試的過程當中有著比成功更有意義的價值。


從社員伙伴身上,你會不會看見那一天晚上我們面對一碰到就必須重新來過的電網,當下用不可能否定一切可能的樣子?


面對問題討論是必須的,如果能讓團隊所有伙伴共同參與討論的過程,那就更好了,比直接告訴他們怎麼做會更有意義,在那樣的過程裡,才能逐漸建立起「我也是團隊一份子」的參與感。


我不記得上次在烏山頭操作今天的第一個活動時,順子是不是也做了相同的事。


雖然下一個要接手的才是他,但是他選擇伸手提前幫助前一個接手的人接手的更順暢;當我們把手上的工作或是責任交付給下一個伙伴時,要考慮的也是要如何把工作又快又好的交給下一位負責的伙伴,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讓接手的人能夠順利接上軌道,這時,下下一個才要接手的人又該如何自處?


是不是被動等待時間的到來?







順子所做的事,不妨想一想,這和童軍銘言當中的「準備」是不是相同的道理?


整個活動的流程,如果第一個伙伴精準迅速把圓圈傳遞給下一位,而下一個人又能抓準步調銜接上去,下一個伙伴從旁協助,同時也做好準備,整個過程就是一氣呵成。


工作任務上的交接和傳遞,也是相同的道理。




我想到今天中午的蛋糕。


在即時通上我確實看見「不知道蛋糕該怎麼辦?」的留言,當下我並沒有回覆這個問題,因為我認為這不會是個問題,而且你們一定有能力去處理這個問題,或是有其他的替代方案,直到今天中午你們來電問起蛋糕,才知道原來我是那個「第二個接手的人」。


於是我折返回去買蛋糕。


蛋糕送到團部冰箱,「第三個接手」的伙伴還沒做好準備,一是人數,二是確認過程。


這是今天社課的一段插曲,卻正好可以成為今天進行活動的反思題材。


傳遞工作或是訊息的過程,是不是把每個環節都做好了確認和準備?


「第一位接手」的伙伴在我的桌上貼心地留下了張紙條:「讓您多跑一趟,真是抱歉。」


我必須說,整件事情並沒有讓我感到不愉快(不過當下搖頭嘆氣還是有的),就算有,這張紙條的力量也會大於可能的不愉快。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可能影響一件大事。


開學後這些天,總能在打開電腦的時候看見即時通的留言,讓我知道小隊目前正在做的事,沒有人被要求必須做這些事,但現在確實有人這麼做,對我來說,幫助真的很大。


回到那個讓我們在完成後歡呼鼓掌的活動。


還記不記得前幾篇文章當中提到的PDCA過程(http://www.wretch.cc/blog/pfscout1988/15661806)?


今天我們「計畫」的過程有了,卻忘記抓準時間進入到「執行」的階段,於是時間在這個階段消耗不少,如果要更確切的說,所謂「計畫」這個環節大概只進入到「討論」的層次,還沒有進入到把討論結果進行整合,擬定出計畫的階段。


到了實際執行階段之後,團隊進度才開始有了明顯的進步。



任務最後是成功了。


過程當中,有人負責指揮,有人負責安撫伙伴情緒,有人調整姿勢配合伙伴,有人幫著提醒注意,其實也沒什麼明確的分工,但總有人能找到自己當下能做的事。


團隊的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有時候你可以自己發現,有時候必須依靠伙伴的提醒,不過最可靠的,還是彼此知道哪裡需要人就往哪裡去的互補默契。


團隊成員彼此之間的相處和互動有這麼多的奧妙。


Ch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在20093月所公佈的一份「台灣1000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調查」(http://www.cheers.com.tw/doc/print.jspx?id=40288aed203227750120374004d966c4)報告當中,有一個問題是關於公司在招募社會新鮮人時,最重視的能力;其中「學習意願高,可塑性強」佔88.5%,「穩定度與抗壓性高」佔81.4%,而「團隊合作」居於第三位62.8%。


你想在人生當中的哪個環節,開始認真思考團隊合作的意義,磨練團隊合作的方法,擁有團隊合作的觀念?


現在?還是將來?



關於時間。


我不知道你對手裡剩下的那一段紙條的感想如何,畢竟每個人對於時間的定義並不相同,不過那應該能夠提醒你一些事,只不過看你自己願不願意去面對。


事實就是,人的生命其實並不怎麼長。


2008
年的時候,有部名為「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的電影,主角之一的卡特在剛進入大學的時候,他的哲學老師要學生們列出一份人生清單(The Bucket List),寫出他們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想做、想看和想要體驗的事情。


卡特一直希望依照這份清單逐步完成他的夢想,但畢業之後接踵而來的婚姻、生兒育女、生活壓力的現實,使得他必須在車廠耗去四十五年的青春。

大學時代的那份清單,幾乎就只剩下遺憾。


而另一個主角富翁愛德華從年輕到老不斷追逐金錢和權勢,完全不曾思考人生清單對他的意義。


直到兩人都因為絕症停下終日奔忙的腳步,住進同一家醫院,同一間病房。


諷刺的是,愛德華自己就是這家醫院的老闆。


接下來的劇情轉折頗耐人尋味,面對人生即將走到盡頭,時間所剩不多的事實之下,兩人同時認真看待、思考目前為止的人生究竟是怎麼回事。

那份人生清單,還有沒有意義?


相對照電影「練習曲」的那一段經典台詞:「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你對於這一生中想要完成的事,會不會還只是個夢?


而時間對我們來說,總是容易麻痺掉我們對它從手中流逝的警覺。


每個人回想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過過程,應該都會有很多「轉眼間」的感覺,怎麼覺得好像才剛踏進高中校門,怎麼「轉眼間」就要畢業了?怎麼那些彷彿昨天的事,「轉眼間」就過了好幾年?


可是,人的一生能有多少的「轉眼間」?


短短的三個字,代表的是多少追不回的光陰?


在菁寮國小搭營門工程的時候,聊著聊著就換算起一個人一生當中「睡覺的時間」,如果以平均每天八個小時的睡眠時間,相當於一天的三分之一,換算下來一個人若是活到90歲,有整整30年的時間是處於睡眠狀態的,這還只是個平均值。


老梁和小熊直說:「好可怕!!」


就像「分期付款」其實其實是支付一筆為數可觀的金額一樣,但是分期付款的數字卻會美化背後那個加總出來的龐大數字,麻痺你的警覺性。


談談在菁寮的那兩天。



我覺得有些事情真的是改變了,原來不只是羅浮,小小行義們也有了小小的改變。


在心態上,童軍好像比較不再是「負擔」成份那麼重的「生活添加物」,對比較辛苦的部份,似乎也開始有了苦中作樂的坦然,過去看來有些緊繃的關係,如今像是已經找到了平衡點,也明白心態上的轉變,可以讓自己不再去鑽那個牛角尖,把自己關進那個自己造出來的幽暗巨塔裡。


對一年級伙伴,你們有著深深的期待,只是這份期待,會是成為他們的壓力多一點,還是感動與了解多一點?


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彼此的關係,就能決定你會做些什麼事。



菁寮國小的兩天並不輕鬆,但很愉快,酷熱火辣的太陽曬紅了每個人的臉,也燃燒了每個人心裡的小宇宙。


接到龜龜和維尼的「我的心與你們同在」,在場有人大喊「虛偽!!」,卻是點滴在心頭;臨時決定加碼第二天的假期,晴晴和柯博也算鼓起了不小的勇氣,才能打電話得到家人的同意和諒解,老梁也甘之如飴地接受第二天一早才離開的「溫柔強迫」。


其實,我們口口說說所謂的「團部」,不就是這裡面的每個人?













而我們今天在這裡,不是因為有你或有我才有這個團,而是因為有這個團才有今天的你和今天的我,不然,我們的人生只會是平行,不會有交會。


不過看著看著,難免還是會想起新的一代到來,是否依然擺脫不了「從頭再來」的惡夢?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傳承做的並不理想,很多事情通常必須是由長年在團服務的老伙伴逐一重頭做起,要把一個剛入團的新伙伴訓練成為一個「童軍」,小隊的力量往往微弱的可憐。


在小隊的制度沒能健全發展的狀況之下,要實現小隊自主訓練的目標還很遙遠,每一代的小隊伙伴都應該要把「這一代要比上一代更好」的使命感披掛在自己身上,而不僅僅只是把小隊當成寄居蟹暫時棲身的硬殼,只有耗損,沒有建設。


時間很重要。


小隊成長的速度必須趕上老一輩凋零的速度。


小隊長是否應該和小隊伙伴談談小隊的願景,然後一起朝著這個願景前進。



時間有限,保留太多的力氣並不是個明智的決定,如果機會沒有把握住,等到機會溜走了,保留下來的力氣大概只能花在用力哭泣和用力後悔上面了。

和菁寮翁校長說好,要到學校辦個團露營,如果按照行事曆上面的規劃,等到五月底羅浮們考完統測,我們就可以到菁寮辦個暑假前的團露營,同時一覽菁寮純樸的鄉間風光。


六月份,翁校長希望我們為應屆的30位畢業生規劃一場「畢業露營」,你可以開始期待,但也別忘記多磨練自己的能力,還有小隊。


對了,雖然營門工程已經完成,但一個月後的校慶到來之前,我們還是應該預留一些時間,畢竟經過一個月的風吹日曬,這兩個營門免不了會有些需要修補的地方。


我認為做到這樣,才能算是「把事情做好」,也是做事的應有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fscout1988 的頭像
    pfscout1988

    pfscout1988的部落格

    pfscout19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