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水從書包裡拿出兩個怪頭套來,說是要讓小隊員戴著去旅行。 我則是拿出前天剛入手的新玩具-GlobalSat DG-100,軌跡紀錄器能夠透過GPS的衛星訊號將旅行的路徑資料紀錄下來,連接上PC並下載記錄資料之後,可以將紀錄點輸出到Google Earth或Google Maps上顯示路徑,另外一個功能就是能夠為旅行當中所拍攝的照片加上地理資料,將記錄器所記錄的定位資料加註到照片檔案當中,免去了過去拍下一堆照片卻怎麼也想不起來是在哪個地點拍攝的窘境。 老梁和維尼分別帶著小妤和啾啾,紀錄下沿路的角度、距離和景觀特徵資料,繪製成地圖之後,再和利用軌跡紀錄器所定位出來的路徑進行對照。 有過旅行經驗的老梁和維尼,信心滿滿地以為這次的旅行目的地是和上次一樣的泰安宮,直到第一個轉彎時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後壁可不是只有泰安宮啊。 從計劃在這次研習營當中安排旅行活動開始,負責的伙伴已經針對旅行路線的規劃進行了討論,在排除烏樹林這個路線之後,最後決定以青寮為目的地,阿水和偉平不只一次實地走訪勘查…,為這個旅行做準備,雖然活動前三天決定取消研習活動,我們卻還是希望將旅行這個項目保留下來,所以有了今天的活動。 小妤和啾啾同時被他們的組長分配到的任務是記錄和距離測量,所以從校門口出發開始,兩個人一路上都是以「兩人三腳」的怪異方式前進,邊走邊數步數,還不時因為忘記數到哪裡而不得不從頭算起,所以出發時的速度是可以用龜速來形容的。 這麼單調的事情,卻被她們玩出了樂趣。 這裡有個小叮嚀:既然是以分組方式進行這個活動,組長和組員還是應該有比較多一起討論的時間,畢竟做這樣的分配,當然是希望組長能夠有機會把經驗和技巧敎給初入門的伙伴,童軍技能的學習,所本持的不正是「做中學」的精神嗎? 剛開始的手忙腳亂是有的,但很幸運的是有了一個太陽不太露臉的好天氣,和一路上的笑聲不斷。 小妤和啾啾心無旁鶩地專心數數,就連我們被一片盛開的蓮花田吸引而駐足停留,她們兩個還是一直掛記著計算步數這件事,紀錄蓮花田這個路段特徵時,一直抱怨說:「蓮花好難畫。」 原來老梁和維尼都沒告訴她們記錄這些沿路特徵只需要用簡單符號或是文字敘述說明就可以,而不需要像寫生一樣大費周章…。 專心是件好事,不過也別忘記旅行的本來目的就是體驗與觀察,功課當然得做,卻不是最最主要的事情,旅行的樂趣在於旅途中的一景一物有著許多的未知和可能被發現的等待,可以讓你去觀察、思考和享受。 微風吹過的稻田,彷彿碧波萬頃的綠色海洋,路上發現懸垂蔓延在草叢裡的倒地鈴,還有滋味甜美的毛西蕃蓮,和鮮香甜膩的扶桑花,正在收割的稻田裡,小白鷺亦步亦趨跟隨在割稻機後面,稻草混合著泥土的芳香隨風飄送…,走到青寮的這段路不算短,一路上卻也不覺得沉悶而無聊,透過相機的鏡頭,看見的是一張張的笑臉。 偶爾,會看見若有所思的表情。 在轉進通往青寮的縣道之前,小小捉弄了四個人,讓維尼拿著童軍棍開路走了一小段糖鐵鐵道,其實如果有那個機會,我希望真的能夠走上完整的一段。 不久之後經過一戶人家,庭院前曬了幾堆乾癟的豆莢,蹲在地上的老阿嬤拿著竹棍不知道在敲些什麼,老阿嬤說是:「米豆」,那些乾癟的豆莢裡,還有些是綠豆和紅豆。 我們都是第一次看見這些豆子在脫殼前的模樣,阿水說:「我還以為綠豆就是一整串長出來的咧?」 就在我們準備離開前,阿水和偉平告訴我廟後面「好像有座墳墓」。 廟後面確實有座隆起,表面敷上水泥的墓塚,也就是說,這座宋王宮和台南五妃廟同樣都是廟墓合一的「陰廟」,阿伯說這座廟最早的位置是在廟後的倉庫,民國六十年代修建倉庫時在原地挖出石香爐和骨骸,倉庫落成後,由當地黃氏兄弟捐地在現址重建「宋王宮」。 黃氏兄弟捐地蓋廟的過程也帶著傳奇色彩,某年倉庫大火,消防唧水車趕到現場灌救,大火被撲滅之後倉庫已經損毀大半,更糟的是儲存在倉庫裡準備賣出的蕃薯籤被水淋的濕爛,鄰近村落商家沒人願意收購…,就在黃氏兄弟打算忍痛丟棄這大批番薯籤時,出現在夢裡的神明告訴他們耐心等待,自然會有轉機;果不其然村裡來的一個人,說是要收購村裡的蕃薯籤,當他看見黃氏兄弟那一大批賣不出的蕃薯籤時,竟然二話不說以高價全部買下。 原來這個人是嘉義公賣局派出的採購員,專門收購當時製作啤酒的原料-蕃薯籤,而黃氏兄弟手中這一批被水泡爛的蕃薯籤又正好是需要發酵的啤酒所需要的。 眼看我們這兩個年輕人實在笨拙的可以,阿婆索性挽起袖子親自示範,她推起石磨的力道雖然不大,石磨卻像是沾上潤滑油似的順暢旋轉,轉了好幾圈後阿婆臉不紅氣不喘地說:「這就是”眉角”(訣竅)啦。」 在北勢老街遇見剛結束茶坊訪談的老梁和小妤,今天的七個人現在全湊在同一個攤位前,這個攤位賣的有傳統笳芷袋改良的手提袋和書包,還有印上青寮著名景點的糕餅,攤位老闆黃大哥是菁寮庄社造規劃文史工作室的執行長。 早期的北勢老街商店林立,金飾、糕餅、飲食、茶室、棉被、布行、打鐵店、碾米廠、腳踏車店、皮鞋、禮服、木桶製作、家具、酒家、五金、雜貨、磚廠、理髮廳….等應有盡有。 根據黃大哥的說法,北勢老街是早期縱貫道經過的地方,鄰近的鹽水港貨物和諸羅縣之間的運輸交易,都因而必須經過中繼位置的青仔寮,因此青寮這個位在八掌溪沿岸的聚落也曾有段繁華的歲月,後壁寮、鹿草等地也以這裡作為聚落發展的中心而向外擴居,西元1952年這裡更出現第一家歌仔戲院,時隔數十年的變遷,主要幹道的遷移及行政機關和火車站座落在鄰近的後壁寮,使得青寮的地位逐漸改變甚至沒落,現在只剩下眼前的老街可以見證那段風光的歷史。 清領時期這裡大量種植一種可以萃取染料的樹木「青仔」(或稱”大青”或”馬藍”),才使得這裏有了「青仔寮」這個名字,青寮傳統的藍染工藝也和這項產業息息相關。 黃大哥說「青寮」才應該是「菁寮」的真正說法。 日治時期青寮仔劃分成七保,一到七保分別是今天的墨林、菁寮(原名”後菁寮”)、後廍、崁頂、菁豐(原名”前菁寮”)、新嘉(原名”白沙墩、白沙屯”),台灣光復後重新劃名,七保抽籤,抽中者使用原來的名稱,所以今天的菁寮就是當初幸運中籤的二保。(資料來源:http://74.125.113.132/search?q=cache:SX-AL4hOeoMJ:happyrice.tnc.gov.tw/all01-1.php+%E9%9D%92%E5%AF%AE+%E4%B8%83%E4%BF%9D&cd=6&hl=zh-TW&ct=clnk&gl=tw) 所謂的「保」,和1898年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公布的「保甲條例」有關,條例當中規定「每十戶為 一甲 , 十甲 為一保,甲設甲長,保設保正。」甲長和保正由各戶戶長推舉,由地方官員認可後出任,兩年為一個任期,實施「連保連坐」的責任制度,為的是控制台灣人民的思想和日常生活。 黃大哥攤位的對面有幢名為「金德興藥鋪」的大陸福杉木造古厝,根據估算大約是乾隆年間的建築,相當於一百九十到二百二十年的歷史,不過古厝本身卻是在1910年從嘉義鹿草的頂潭村拆遷而來。 在傳統建築觀念裡,因為「金」與「木」是相剋的,而且鐵釘在木材當中容易吸收水分,早成接觸部分的腐朽,所以在傳統老式的建築當中多以竹釘、木釘或者以隼頭的方式接合建築構件,這使得傳統古厝在遷移時能夠便於拆卸和重新組裝,關於古厝的組合與拆卸工法的保存,黃大哥舉了日本寺廟的例子來比較台灣的現況。 比起日本積極培育新一代的古厝組建人才,台灣在這一方面仍究是依賴多已年邁的老師傅為主體,對傳統建築的保存是個隱憂。
和參加旅行的四個行義伙伴解說軌跡記錄器的作用原理和功能時,只覺得每個人的眼神都是一片迷濛…,怪頭套對他們的吸引力比記錄器來的大上許多。
剛看見「宋王宮」這座小廟時,門前的對聯讓我以為這裡供俸的主神是和下茄苳旌忠廟一樣的岳飛,後來看了嵌在牆上的碑文,才明白這裡所謂的「宋天王」其實是鄭成功的部將,這座小廟有幾個讓人感到有趣的地方,一般廟宇三川門左右的龍虎堵通常是在入口樓層,但宋王宮的龍虎堵卻是蓋在二樓的左右兩側,而且是和常見的雕刻、壁畫方式不同,是以雕塑的方式呈現;另外一個就是天公爐上「巫來天」三個字,在廟裡幫忙的阿伯說了一段和姜子牙封神台封神有關的傳說。
到青寮已經將近下午一點,預定要用餐的麵館已經開始收攤,我們在附近找了一個賣抓餅和鐵板麵的攤位,好心的阿婆讓我們到她家裡用餐。
吃過午餐,兩個小組各自出發,阿水、偉平和我三個人繞到墨林文物館,這座四合院裡陳列許多傳統農具、老照片、生活用具,還有為了紀念捐贈文物館這座四合院的梁耀明夫婦而另外規劃的「明美館」,這裡所展示的是 梁 醫師早年執業時所使用的醫療器材;在院子角落有座石磨,我和阿水兩個人都躍躍欲試,一旁同樣來參觀的阿婆為我們技術指導了石磨的操作方法,還有其他有關的種種,這些對阿婆而言都是過去生活的一部份…,事實上來到這裡參觀的人當中,年紀稍長的人總是會對這些舊痕滿佈的陳年文物感到無比親切,總忍不住會對陪伴在身旁的兒孫老伴說著眼前物件和他人生裡的連結段落,就好像是在介紹一個久未謀面的好朋友似的,離去前總不捨的再多看望一眼…。
紀錄片「無米樂」裡,打棉被的煌明伯家外面多了用傳統老花布做成抱枕或是小包包的攤位,維尼和啾啾在這裡看了很久,我告訴維尼應該去找找煌明伯聊聊天,維尼說:「他在睡覺。」
自從2005年紀錄片無米樂帶起了後壁農村參訪的風潮之後,影片當中崑濱伯、煌明伯和文林伯所在的青寮、墨林兩個村落也一躍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
北勢老街是2008年起由青寮、墨林和後廍三個村落推動的「無米樂農村再生計劃」的一部分,整合農村聚落三合院、古厝、古蹟、老店和老街等元素,另外加上農田水利會和農會倉庫閒置的空間發展出來的農村再生觀光模式。
〈日治時期保甲制度宣傳海報〉
- Jun 02 Tue 2009 23:10
20090529 旅行到菁寮〈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