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業周刊-溺愛戰爭
2006.08.14-2006.08.20

看到本期主題開頭,還真無法想像為何現代父母親會給出這般溺愛程度。卡拉,十七歲,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這天,她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酒後,他駕著車揚長而去,撞到了一位女學生。當法院打算以酒駕車以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他的父母問法官:「那麼,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曾說過一個小故事。他第一次回老家祭祖時,包了一輛計程車,當天,郭台銘趕夜車,從山西南部夜渡黃河。晚上十點,月光瀉了一地,司機跟郭台銘坐在黃河邊聊天,聊啊聊啊,司機先生竟然哭了出來。原來,這司機每天賺了錢,只吃兩個饅頭、兩根蔥,但為了孩子,他一定會買根雞腿回去給兒子吃。有一次,他生病了,妻子把兒子的雞腿給他吃,兒子竟然打妻子一巴掌說:「雞腿是我的,為什麼要給爸爸吃呢?」;在台灣八歲的Angela,父母親怕廁所不乾淨,請菲庸陪伴上學。

這等關愛小孩方式真是另人無法想像,或許是我還尚未成為人母,無法體會有小孩的爸媽愛護兒女的方法及程度,但我確能看見,如此教育出來的小孩,對於未來面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及打擊一定比大多數小孩薄弱太多太多….。

對照團部情形,自從近幾年開始,團招生,團慶等活動準備、安排、籌劃、通知往往是由羅浮、服務員們一手打理,為孩子擔心課業繁重,無法兼顧,又怕孩子經驗不夠純熟延遲作業,更在乎孩子們難以應付團部四面八方接踵而至的壓力,最後孩子們只管負責接下送達、告知動作,等待參加,然而給予越多的愛,提供越多的物質,幫越多的忙,做過多的配合,卻使得孩子抗拒學習而且懶惰;賦予過度自由,使得他們無法自行要求,愛來不來,愛理不理的態度,極少責備的過程裡,在無形中我們似乎放任孩子們的做為,因此孩子將「獲得東西」視為理所當然,我們主動替孩子解決問題,在孩子尚未表達前我們已為之代勞,沒有提供孩子試著背負壓力的包袱,嘗試錯誤的機會,進而讓他們失去努力的動機,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以團部這個家的架構,行義們就有如小孩,羅浮、服務員就好比家長,對於這長期以來的關愛,我們是否也成為了「易開罐的愛」:廉價、易開、隨取隨有。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大能力包括:「1.同理力 2.自信力 3.勇敢力 4.接納別人的能力 5.適度的表達能力 6.決定的能力 7.等待力 8.親和力 9.尊重力 10.合作力 11.智慧力」,團部培養出來的伙伴,目前又擁有了幾項呢?!

文中提到四項口訣:「停.收.等.慢」。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過度幫忙、協助、插手的我們,在行事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要替他做的事,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過多的干涉,是我們擔心使然,還是行義們真的要我們伸出緩手呢?在給出幫助時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有些事要收手;我們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文中提到,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相對的,在行義面對團部發生問題時,我們是否過於擔心,急於做出動作,我們或許應該試著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這是件很重要的事。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恩嘉指出,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能力,並信任他。

等-不要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羅浮、服務員時常在活動前,活動中做出太多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行義們養成不在乎的習慣;我們變成一直扮演「為孩子服務」的角色。舉例來說,目前團集會的企劃及執行,都是由羅浮伙伴規劃,從活動前後羅浮及服務員總是會不斷提醒行義們如何準備工作,回報參加情形,注意些有的沒的。如果這時我們能夠停下來,讓行義們嘗試負責課程,不在多加提醒,讓他們經歷自然結果,往後有了經驗,我們或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雖然這似乎無法看到立即的印證,也是一場很大的賭注,但它卻是我們可以試著執行的方法。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從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做出的實驗,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能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劃力等也越好。」面對技能的訓練及行政的壓力,我們的孩子是否能接受長時間的磨練、忍耐、學習,學會先苦後甘的生活態度。

最後內容提到,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暸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團部面對新進伙伴,我們是否常一昧急著搪塞過多課程,卻又沒有完整的訓練進度;羅浮伙伴對於行義們入團前後要求又過於放任,現在急著拉回,但行義們早已習慣了有我們大人在從不擔心甚至置身事外的心態。我們或許缺乏更深入了了解他們的機會,遺漏、誤解了他們的真正需求,也過度提供他們過於安逸的環境,造就眼前團部的困境,團部的執行及教育方法,正待於我們共同找出平衡點,做出修正,進而才能解決目前的種種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fscout19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